塑膠瓶裝熱水會釋放毒嗎?

天氣冷的時候,有些家長會把熱水倒進寶特瓶或手搖飲料杯保暖,
但也會擔心:「塑膠瓶裝熱水會不會釋放有毒物質?」

而最近新聞常提到的「塑膠微粒進入人體」,又是怎麼一回事?

我們一起從生活化學的角度來看這個議題。


🤔 塑膠瓶真的不能裝熱水嗎?

  • 塑膠有「使用溫度」限制。
    常見的寶特瓶(PET)耐熱溫度大約是 60°C,超過這個溫度可能導致瓶身變形或釋出微量物質。
  • 受熱可能釋放出「塑化劑」或「添加劑」。
    雖然市售飲料瓶符合食品安全規範,但設計原本就是用來「裝冷飲」;高溫可能加速材料降解,釋放出像是鄰苯二甲酸酯(塑化劑)或重金屬穩定劑等。
  • 重複使用、刮傷也會增加風險。
    塑膠表面刮痕或老化,也可能讓添加劑或小分子釋出,進一步造成健康風險。

🧪 那「塑膠微粒」又是什麼?

  • 塑膠微粒指的是小於 5 毫米的塑膠碎片。
    這些微粒可能來自塑膠製品磨損、分解,也可能是洗衣時合成纖維釋出的纖維微粒。
  • 研究發現,塑膠微粒可能進入人體。
    最新研究指出,我們可能從飲用水、食物甚至空氣中攝入微量塑膠微粒。
    有些已被發現在人體糞便、血液甚至胎盤中,但目前對健康影響仍在研究中。
  • 高溫會增加釋出機率。
    將熱水倒入不耐熱的塑膠容器,可能會釋出微小塑膠碎片,增加攝入風險。

📝 家庭日常該注意什麼?

  • 不要用寶特瓶或手搖杯裝熱水。
    這些容器並非為高溫設計,建議使用不鏽鋼、玻璃或耐熱標示明確的水壺。
  • 避免長期重複使用一次性塑膠容器。
    尤其是裝過油、酸性液體或清潔劑的容器,塑膠劣化更快。
  • 關注「食品級塑膠」標示。
    看見「#5 PP」、「耐熱 100°C 以上」等標示才比較適合裝熱飲。

💬 小結論

塑膠不等於有毒,但「使用方式錯誤」就可能讓本來安全的材料,變成潛在風險。

讓孩子了解生活中的材料特性,也是一種科學素養的培養。
從「選對水壺」這種小事開始,就是很棒的身教喔!


📚 參考資料

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(WHO). (2019). Microplastics in drinking water.
中文摘要: WHO 指出,目前微塑膠對健康的影響仍在研究中,但建議降低暴露風險,避免使用高溫加熱塑膠容器。

Environmental Science & Technology (2023). Thermal degradation of plastic bottles and the release of microplastics.
中文摘要: 研究發現,常見的 PET 寶特瓶在 70°C 以上會釋出微量微塑膠與添加劑,建議僅限單次冷飲使用。

香港消委會報告《塑膠容器使用安全須知》。
中文摘要: 建議家中避免將熱湯或熱茶倒入非耐熱塑膠容器,使用不當可能釋出塑化劑或重金屬,尤其對兒童更需注意。

到活動介紹列表 到親子話題列表 到科學小知識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