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孩該不該學會分享?

每次小孩在公園玩玩具,只要別的小朋友湊過來,爸媽就會忍不住說:「要分享喔!」、「好東西要跟別人一起玩呀~」

分享,真的這麼重要嗎?小孩什麼時候應該分享?什麼時候又可以選擇不分享呢?

其實,分享是需要時間練習的能力,而不是一種必須立刻做到的「乖孩子表現」喔!


🤔 為什麼分享這麼難?

  • 分享涉及到控制權與安全感。 當孩子還小時,東西代表了「我的東西」和「我的空間」。要把自己的寶貝交出去,需要很大的心理能量。
  • 同理心需要時間培養。 2~3 歲的孩子,通常還沒有真正的同理心,他們無法理解別人為什麼想玩自己的玩具。
  • 強迫分享,可能讓孩子更焦慮。 如果每次都被要求「必須分享」,孩子反而會感覺自己的界限被忽略,對分享產生抗拒。

📝 分享,應該怎麼教?

  • 尊重孩子擁有物品的權利。 告訴孩子:「這是你的玩具,你可以選擇要不要分享。」
  • 提供等待與輪流的機會。 教孩子可以說:「你可以等我玩完再輪到你。」
  • 示範分享的感覺,而不是要求分享。 當爸媽主動分享食物或物品時,自然讓孩子感受到分享的溫暖。

💬 小結論

分享不是命令,而是孩子慢慢學會尊重自己、也尊重他人的過程。

當孩子感覺自己被尊重時,他們會更有安全感,也更願意發自內心地分享喔!


📚 參考資料

  • Davis, E. (2010). Why Sharing Is Hard for Toddlers. Psychology Today.
    中文摘要:小孩在 2~3 歲時仍以自我為中心,缺乏同理心,因此分享行為需要大人耐心引導,而非強迫。
  •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(AAP). Teaching Kids to Share.
    中文摘要:美國兒科學會建議,分享應該是透過示範與輪流遊戲來自然培養,而非用強制或責備的方式。
到活動介紹列表 到親子話題列表 到科學小知識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