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不要太晚睡,會影響大腦發展」
「一定要每天共讀,才跟得上學習」
「不能讓小孩有成就感依賴,會失去內在動機」
在網路上、書店裡、親子社團裡,這類「你該怎樣/不該怎樣」的建議,幾乎每天都看得到。
久了,就算一開始還算自在的爸媽,也會開始懷疑自己:
「我是不是錯過了什麼關鍵期?」
「我沒有照做,是不是害了小孩?」
🧠 教養不是照表操課,而是回應你的孩子
那些教育建議,不一定都是錯的。
但它們通常都來自理想情境、特定研究對象、或學者專家的視角。
而你家孩子的樣子、你每天的生活樣貌,
可能完全不是那些研究裡的樣子。
所以,當我們把「應該怎麼做」變成標準,
常常只會讓自己越做越心虛,越看越焦慮。
💭 你正在做的,就是最好的開始
Vivi 老師一直相信:
✨ 只要你有心想陪孩子,就已經很棒了。
你今天看了一篇文章,試著改變一句說話方式;
你昨天陪他畫畫,哪怕只有五分鐘;
你有很多疑問,但你願意花時間找答案。
這些都不會白費。
教養不是一場輸贏比賽,也不是誰比較會照做就比較好。
那是你和孩子一起生活出來的方式,是屬於你們的節奏。
📌 教養文章,可以看,但也可以挑著看
有些文章是有幫助的,可以當成方向參考;
但如果它讓你看完只剩壓力與罪惡感,
也許那不是你此刻需要的。
- 有的爸媽擅長說故事,就從親子共讀開始
- 有的家庭注重情緒回應,就把重點放在溝通
- 有的爸媽下班真的累了,那就先好好吃飯、好好睡覺
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樣子,教養不是靠標準答案,而是靠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。
🌿 有時候,我們也可以這樣想
你不是為了符合教養理論而養小孩,
而是因為愛著孩子,才開始學著怎麼教養。
如果哪一篇文章讓你看完只剩下不安,
也許,那就不是現在的你需要的東西。
不如暫時放下標準答案,回到你和孩子的日常裡——
去看看你們已經做得很棒的地方。
那些陪他吃飯、抱他入睡、願意多想一分鐘的時刻,
其實都算數。子。
你正在做的,比你想像中還多。
📚 參考資料
《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》Alison Gopnik
中文譯本:《教養的迷思》
👉 作者認為父母應該像園丁,提供環境讓孩子成長,而不是像木匠一樣按照標準打造孩子。教養不該是控制結果,而是陪伴探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