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講了好多次了,怎麼還是不聽?」
「不是說好不能搶玩具嗎?剛剛才講過耶…」
這些話,是不是也曾經在你心裡出現過?
Vivi 老師也常聽到爸媽無奈地說:
「我家小孩是不是故意惹怒我?」
但多數時候,小孩真的不是故意的。
只是我們說的,他還聽不進去,也還做不到。
「講不聽」背後,其實是能力還沒發展完成
先說一個重要的觀念:
孩子的大腦還在發育中,很多行為不是「不乖」,而是還不會。
比如:
- 你跟他說「玩具要輪流玩」,他點頭說好,下一秒還是搶了回來。
- 你提醒他「不可以大聲尖叫」,他嘴巴答應了,生氣時還是吼出來。
這不是孩子不守規矩,而是他還沒練好控制情緒與行為的能力。
這些事情,需要重複練習、溫柔引導,才會內化。
🧠 為什麼孩子常常控制不住自己?
這和孩子的大腦發展階段有關。
根據《The Whole-Brain Child》(《正向教養的全腦教養法》)作者 Daniel J. Siegel 醫師的說明:
孩子的「前額葉皮質」負責自我控制、衝動管理與理解他人情緒,這個區域直到 20 多歲才發育成熟。在幼兒階段,他們的行為很多時候是「情緒先跑,理性還在路上」。
書中提到:
「小孩不是不懂規則,而是他們的腦還沒有能力讓他『總是』做到你期望的樣子。」
🎈 教養現場:孩子不是不懂,只是需要你幫忙「翻譯」
有一次課堂上,一位孩子因為沒拿到實驗道具而情緒爆發,不但大哭,還推了旁邊的同學。
如果我直接說:「你怎麼可以推人!」
他可能只會更生氣,或覺得自己「又被罵了」。
那時我先蹲下來,輕聲問:
「你是不是現在很氣,因為你也想玩那個東西?」
孩子點頭後,我說:
「我懂,那我們等一下想個方法,怎麼輪流玩,好嗎?」
這段對話,不只讓他冷靜下來,還主動說要排隊。
我們常以為孩子不懂規則,但其實他需要有人幫忙把情緒說出來,再帶著一起找方法。
💭 一起想想看:
當孩子「講不聽」時,我們是否能換個角度:
- 他是真的不願意聽,還是還沒能力做到?
- 他真的不守規矩,還是他在情緒中找不到出口?
- 他需要的是責備,還是協助他慢慢練習?
孩子的改變,不是靠一次糾正,而是靠很多次「被理解以後的再試一次」。
最後想說的是:
教養的過程中,每個孩子都會有「講不聽」的時候,
那不是失敗,而是「學習正在發生」的訊號。
你已經在陪他練習了。
而他,也正在努力學會更理解這個世界。
我們可以慢一點、柔一點,陪他一起練習。
📚 參考資料
《The Whole-Brain Child》Daniel J. Siegel, Tina Payne Bryson
簡中譯本:《正向教養的全腦教養法》
👉 說明大腦不同區域在兒童發展階段中的功能,並提供對應的教養對話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