該選哪種教養方式呢?

「華德福適合嗎?蒙特梭利會不會太嚴?瑞吉歐是不是比較自由?」

這些問題,Vivi 老師真的常常聽到。

每一種教養方式看起來都很有道理,也都有不少支持者。
但查得越多,反而越焦慮——
怕錯過「最好的」、也怕選錯了會後悔。

但其實呀,與其追求正確答案,
我們可以先問自己一個問題:

我們想讓孩子,長成什麼樣的大人?


教養方式沒有對錯,只有「適不適合」

每一種教養風格,本質上都不是非黑即白。
它們反映的,其實是不同的價值排序,而非誰比較高明。

如果我們清楚自己相信什麼、在乎什麼,
就比較能選到與家庭步調一致的方式。


台灣常見的教養方式有哪些?

以下是幾種在台灣相對常見、也比較容易接觸到的教養理念,
Vivi 老師簡單整理,讓你一眼看懂特色與適合的孩子類型👇


🎒 蒙特梭利(Montessori)

  • 強調孩子的自主性與秩序感
  • 透過操作教具,建立專注與獨立
  • 適合:內在動機強、喜歡安靜完成任務的孩子

🎨 華德福(Waldorf)

  • 注重想像力與節奏感,陪孩子慢慢長大
  • 故事、藝術、手作陪伴心靈發展
  • 適合:需要感官刺激、創造性高的孩子

🧠 瑞吉歐(Reggio Emilia)

  • 尊重孩子的觀察力與表達慾望
  • 鼓勵孩子自己提問、自己發現
  • 適合:喜歡對話與探索的孩子

🧩 主題/角落教學

  • 設定明確主題,搭配探索區域(閱讀區、建構區⋯)
  • 台灣多數幼兒園常見混合式應用

🌍 雙語/全美語教學

  • 自然情境中建立語感與語言能力
  • 適合希望孩子從小接觸語言環境的家庭

課程只是一部分,「一致性」才是關鍵

有時候會聽到這樣的想法:

「小時候讓他玩一玩,長大再認真也不遲。」

其實也沒有錯~但值得思考的是,
孩子從一個完全自由的環境,
突然進入一個分數導向、標準化測驗的體系
他會不會有點錯愕?

Vivi 老師自己覺得,
教養裡一件很重要的事是:

讓孩子感受到價值的一致性

不是說不能調整方向,
而是過程中要陪孩子理解變化、預告可能的挑戰
這樣他就比較有心理準備,也比較能一起走下去。


🌱 Tr. Vivi 的溫柔提醒:你相信的,就是最好的

這篇文章不是要推薦哪一種流派,
也不會跟你說「選這個最好」。

只是想陪你一起想想:

當我們越清楚自己重視什麼,
不管選擇哪一種方式,心裡都會更踏實。

我們也相信:

  • 如果家庭的教養方式能延續孩子在園所的經驗,
    他會走得更穩、更開心。
  • 你選擇的方式不需要最完美,
    只要能陪孩子一起理解、一起生活,就已經很好了。
到活動介紹列表 到親子話題列表 到科學小知識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