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在兩歲到五歲之間,正處於所謂的 「自主期(autonomy stage)」,
也就是心理學家艾瑞克森(Erik Erikson)提出的第二個發展階段。
這個階段的孩子,開始有了「我是我」的意識,
他們最常出現的行為特徵就是:
- 想要自己決定
- 不喜歡被控制
- 嘗試用語言劃出界線
所以,當我們說「要幹嘛」的時候,他下意識就會說:
「不要。」
(其實內心可能也沒那麼排斥,只是反射性地保護自己的主導權)
👀 「不要」其實是孩子在說:「我也有想法」
你可以想像這樣的場景:
- 孩子原本正在玩積木,媽媽突然說「過來吃飯」
- 孩子大叫:「不要~~」
- 不是因為他不餓,而是因為他覺得自己「被中斷」「被打斷節奏」
「我正在做我想做的事,你能不能先聽我一下?」
這句話,或許才是他心裡真正的聲音。
孩子說「不要」,其實是他開始有了主張的語言。
這是他開始練習表達界線與情緒的第一步。
🛠 面對孩子的「不要」,可以這樣做
1. 先理解,不馬上對抗
👉 「你現在想繼續玩對不對?我懂,真的很好玩。」
➡ 情緒被理解,孩子比較願意接下來配合。
2. 給選擇,不給命令
👉「我們要吃飯囉,你想要自己走過去,還是我牽你去?」
➡ 孩子有選擇權,就比較不會一直說「不要」。
3. 用時間預告,降低突如其來的抗拒
👉「再玩三分鐘,我們就要去洗澡囉。」
➡ 小腦袋需要時間轉換,預告能幫助他心理準備。
4. 避免情緒對撞
👉 「不要什麼都跟我唱反調!」
➡ 這樣只會讓孩子更激動,記得先處理情緒,再處理事情。
💬 Tr. Vivi 小提醒:
孩子不是想反抗,而是想證明自己能決定。
我們不一定要每次都讓步,
但我們可以在不違背原則的前提下,給他選擇、給他理解的空間。
「我可以不一樣的想法,但我還是被愛著。」
這樣的感受,是孩子建立安全感與自我價值的起點。
📚 參考資料
《The Science of Parenting》Margot Sunderland
中文譯本:《這樣教,孩子最受用》
👉 結合神經科學與教養技巧,說明孩子在不同年齡的情緒與語言反應背後的大腦運作,包含自主期的「不要反應」是自我發展的自然過程。